4月11日,雷州市龙门镇进行第五次核酸采样工作,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穿着隔离服,戴着防护装备,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4月12日《湛江日报》)
4月12日《湛江日报》在封面刊登了一组雷州抗疫一线的照片。照片一共有5张,焦点对准了防护服——上面的2张照片,是防护服的正面,因为护目镜和口罩,我们无法看清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样子,但那挂满汗珠的脸庞和注视前方的眼神,诉说着“白衣战士”的坚毅与勇敢;下面的3张照片,是防护服的背面,上面写着医护人员、志愿者的名字和来自哪里,因为天气炎热,防护服上的字都被汗水浸泡到模糊,留下长长的墨痕……这些防护服上的细节,诠释着责任与坚守,令人感动。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和志愿者身穿防护服,因为无法通过面部准确识别彼此,所以要在防护服上标记进行提示和区分。这书写的不仅仅是“我是谁”“来自哪里”,还是“我在,我担当”的责任,更是“与子同袍”、并肩而战的相互鼓励。
穿上防护服,就是“战士”。同日的《湛江日报》,报道了“白衣战士”康海英的故事。2021年吴川发生疫情期间,她挺身而出,出色完成抗疫任务。近日,雷州龙门镇出现疫情,她又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带领57人的团队支援一线。因为是“战士”,她不能照顾陪伴病重的外婆,看着手机视频屏幕那边的外婆,泪流满面。正是有康海英这样的“白衣战士”舍小家、为大家,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全身心地拼搏,才能构筑起保卫湛江市民生命健康的防疫长城。
穿上防护服,就是“同袍”。在雷州龙门镇,物资保障组工作人员袁小文、洪明星负责将一罐罐经过“检疫”的液化石油气,挨家挨户送到封控区居民家门口。这是“与子同袍”的真实写照。从全市各地支援雷州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在这片红土地上忙碌,大家齐心协力、共克时艰,防护服上彼此的名字和信息,就是相互支撑战斗到底、不胜不休的动力,汇聚成强大的必胜信心和战斗力量。
这些充满细节的防护服,更是一部部传递使命担当、家国情怀的活教材。防疫需要每个人的支持,每个人都是一道防线。4月10日,赤坎有关部门发出倡议书,倡议近期不外出、不聚集。的确,我们应该与这些“大白”们战斗在一起,力所能及地为疫情防控作出自己的贡献。
去年开始,国内不少地方都开始用起了新型防护服。这种防护服由防护衣、呼吸管以及过滤送风装置组成,能调节服装内部温度,可以控制在26℃至29℃之间,送的风还能蒸发汗水,衣物不会湿透贴在身上。而且人员浑身被空气笼罩,没有压迫眩晕感和呼吸困难感,可谓“防暑神器”。最后,希望我们的“大白”也能早日穿上类似的新型防护服。
责任编辑:Rex_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