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雷州黑糯稻。
11月19日,时已入冬,红土地上依旧熏风煦煦。雷州市杨家镇少榄村一片稻田上,一体化收割机来回作业,把新收割的雷州黑糯稻谷打包装车。机耕路旁,散布着前来观看收割的市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常听老辈提起过雷州产的黑糯米,一直没见过,今天来开个眼……”市民蔡女士在现场对记者说。
三十分钟后,这批新收的稻谷在储存仓里脱壳后,露出紫红色的外皮。“湿谷的糙米外皮部分颜色,经干燥后会变成紫黑色,稍作磨皮加工后会露出精米粒的珍珠黄色。”这批雷州黑糯的主人——雷州市老唐家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唐铭凯,把一小撮成品黑糯摊在手心,展示着。
10多天前,记者在少榄村尚未收割的黑糯稻田里看到,新鲜的稻穗长着紫色的短谷芒,谷粒上凸起的纹线是黑色的。
“不知道这是否古籍里记载的‘紫芒’‘乌稉’。”在新农人唐铭凯的眼里,为雷州黑糯重生而忙活的五年,不仅是这位种粮大户的营生,还是一种浓浓的乡土情怀。
从传说到偶遇
从偶遇到执着
五年前,驾车到处寻找流转土地资源的唐铭凯,偶然在杨家镇发现了一小片紫芒黑纹的黑糯稻,向主人一打听,原来稻种并非来自商家,而是民间相传。当时,唐铭凯毫不犹豫地预订下这小片黑糯稻的所有收获。后来,他发现,雷州“三家一水”一带,还有农户零星种植传统雷州黑糯自用。
唐铭凯的家乡是雷州的粮产区松竹镇,小时候就听长辈们提起过土生土长的黑糯,还记得亲友家有人“坐月子”时托人找到土酿黑糯米酒的欣喜。
2019年,唐铭凯终于找到足够的黑糯种育秧,开始种植黑糯稻,规模从二三十亩到如今的近三百亩,南兴镇的朋友也从他手里拿到了珍贵的稻种扩种。
自种后,唐铭凯发现了土产黑糯式微的根本原因——低产,小片种植亩产只有一两百斤,通过现代农业技术规模种植后达到三四百斤,他有信心,未来能提升到六七百斤。
作为流转土地规模三千亩的种粮大户,唐铭凯很执着于本土黑糯的传承。“种粮的利润不高,尝雷州黑糯‘头啖汤’,与商购成熟的优质稻种相比,研发成本要高出不少,但我还是要坚持下去,对记载着雷州风土人情的土产,必须挖掘和传承!”
雷州黑糯稻收割现场。
从土产挖掘到文化还原
五年来,为了雷州黑糯,唐铭凯查阅了不少资料,也记下不少笔记。
在网上搜索后,他发现南方的黑糯比北方的黑米存量更稀缺。各种米中,粒短粘性大的为粳米,粳米中粘性最大的为糯米。国内黑糯米通称血糯或紫糯,少量种植的主产区在西南的云贵川三省,广东和海南虽有出产但规模种植少之又少,全国名气最大的是江苏常熟的鸭血糯。除了口感的偏好外,各类黑糯均是罕有的含花青素成份的主粮,且粗蛋白类含量接近豆类。此外,按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朴素哲学思维,五色通五行健五脏,中医认为,黑糯滋阴养肾补血。
他通过史学爱好者,查找到《广志》《广东通志》《广东新语》等古籍对岭南黑糯的记载,不仅有紫芒稻赤穬稻,还有乌稉稻。最早的《广志》成书于晋朝,其时,“楼船下益州”令“金陵王气一时收”的王濬,灭东吴后,一度率众族人南寓吴川博铺,藏书钞俗,最早了解到仍处于土著俚僚混居时期的雷州半岛。第一次衣冠南渡后,晋书中记载的风物,大多以苏楚闽粤为主。紫芒、赤穬与雷州黑糯稻的外形吻合,稉通粳,乌稉稻即黑糯稻。
一些传统稻种的弃种与式微,往往与自然环境、经济价值的变迁有关。“雷州粮仓”的母亲河——南渡河,历史上曾多次更改河道,早期的南渡河的支流公和水,曾与博袍水合流西汇入海,出口处为博袍岭,在如今企水镇博袍村附近,据“三家一水”(唐家、杨家、纪家、企水)地区的开采砂石时发现的旧河床故迹佐证,其时,雷州半岛西海岸,还有多支自东往西的河溪,河溪两侧,便是早期的水稻种植区。后来,随着东洋海堤的修建完善,南渡河东流入海的通道才避免了海潮涌堵,东洋田才成为雷州首要粮产区。《南越笔记》里还有这样的记载,由于河流的变迁,雷州城以西的不少水田,变为早地,一度成为荞麦产区。到清朝中叶,随着纺织机局的出现,珠三角地区人口激增,粮田面积渐减,由粮食大量输出地转为输入地,广东最大粮产区让位于雷州府。其时,东西洋田一举成为省内粮仓,“一岁或稔,数郡忘饥”。随着农耕技术进步,主流稻种的单造亩产节节上升,不少非主流稻种式微甚至湮灭。
唐铭凯从雷州杨家镇找到的本土黑糯稻,或许,是这段农耕文化变迁的见证。
乡土情怀浓重的唐铭凯,一面悉心种植着,一面不断寻找田园背后的文化印记。去年底,他牵头在老家松竹镇唐宅村举办了一场以雷州陶稻为主题的文艺赏演活动,捻土为壶,脱谷为稻,蒸糯为粽的场景引起各界共鸣。
从传承发展到物种深思
除了挖掘传统的雷州黑糯,唐铭凯领头的老唐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引种了“十九香丝苗”等优质稻,通过供给侧的调整寻求粮田增加附加值。在今年出现秋前多雨的不利天气、总产量减少的情况下,依然凭借优质优价实现了粮农增收。同时,他依托龙头企业“凯越农业”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用电商平台进行深度推广。
在创新传承传统物产的同时,他希望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加入到挖掘传统物产的队伍。
无论有形的建筑器具,还是无形的生产技艺,都是物化的客观的存在。“我们在关注物化的传统文化传承的同时,有没有留意到不少乡土物产濒临湮灭?以土猪为例,我们在乡村,还能找到吗?
唐铭凯列出了从古籍中发现的一系列遗憾:
——产自“去雷州城十里”思灵岛,“叶如柳味至美”的米豆是什么?
——能驱蚊解毒,“雷州产最佳”的药材百部蔓藤,为何没有挖掘?
——六十日一熟的蝉鸣稻何在?每年十一月种次年四年收的芥稻又何在?
关键词: 农业专业
责任编辑:Rex_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