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3月1日,来自湛江中医学校的教师志愿者们走进麻章中心小学和麻章镇赤岭小学,开展湛江中医学校名师工作室送劳动技能课教研活动。(3月2日《湛江日报》)
中医药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药香中弥散着悠久文化的香气,银针里传承着悬壶济世的精神,点穴手法中投射出精益求精的理念,几千年来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中医药学的实用价值与人文精神。因此,让中医药文化在校园生根发芽,对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很有必要。
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也已经相当普遍。北京从2009年起就设置了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课程,作为一门选修课,约有10万名中小学生选修。2013年,甘肃省提出“全民学中医”的建设方案,计划将中医药文化纳入中小学课堂教学内容;2018年,浙江省编写《中医药与健康》,并将其作为小学教材进入全省所有小学课堂,并实现“全覆盖”。近日,湛江中医学校的教师志愿者们走进麻章中心小学和麻章镇赤岭小学,教学生观察常见草药的外观形态,指导学生用中药制作香囊,同样很有意思。都知道中医药文化要进校园,但这“怎么进”,我们还要有更深一层的思考。
第一道思考题,是“谁来教”。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首先就要考虑“谁来教”的问题。没有学过中医药的老师照本宣科,课是讲了,但效果恐怕大打折扣。要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激活当地优质中医药教育资源。在这方面,湛江很有优势,湛江中医学校等医学类学校,有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和基层适宜技术人员的培养体系。且在政策支持下,我市中医药学科实力近年进步明显,建起了不少“中医传承工作室”。如报道中那样,组织湛江中医学校的教师志愿者们走进中小学,是可行之法,极具探索意义。
第二道思考题,是“教什么”。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但要让学什么有兴趣、听得懂、记得住,就必须有所筛选,循序渐进。湛江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十分适合种植南药,素有“南药之乡”美誉,种植的广藿香、穿心莲、良姜、芦荟、橘红和金钱草等,更是远近知名。从熟悉乡情的角度出发,这南药当是本土特色课程。另外,大家读书时做的眼保健操,其实就跟中医穴位、推拿有关。如今不少学校在探索耳穴按摩操、八段锦校园版,把中医“治未病”的方法用到了学生健康体质提升上,这也很值得我们研究探索。
最后一道思考题,是“怎么教”。能否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办成湛江品牌,关键就看这“教”有没有创新。笔者曾到湛江中医学校内的湛江中医药博物馆参观,馆内分两层布展,设中医药养生文化展示区、中医讲堂、传统模拟药房、岭南中草药资源分布沙盘等展区,该校还会在馆内中医药适宜技术体验区适时推广拔火罐、刮痧、艾灸等。我们可以试点让一批中小学校与湛江中医学校搞党建共建,以此为契机推动中小学生参与到拔火罐、艾灸等应用中来。还可以在校园里开辟“小中药园”,让学生亲身体验南药种植,把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把部分中医药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比如我们经常讲“闭目养神”,那为什么“闭目”就能“养神”,而不是“闭嘴”“捏鼻”之类的呢?带着这些问题去教去学,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我们要发挥教育系统“教”的优势,潜心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未来,中医药文化就能不仅仅局限于“进校园”,更能“进企业”“进小区”,发挥更多实效。
愿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有更多的尝试和推广,愿越来越多孩子喜欢中医、受益于中医。
责任编辑:Rex_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