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10日,微博上热传一个故事:广东医科大学一男大学生留起了长头发,背后原因令人感动。
故事的主角名叫丁一。2020年,正在读高三的丁一突然得知,一个很要好的女同学突发脑部恶性肿瘤。因手术需要,女同学剃光了头发。因为剃了光头,爱美的女同学变得不开心。为了鼓励女同学,丁一和她约定一起剃光头。遗憾的是,女同学最终没有战胜肿瘤。这件事,给丁一的触动很深。高考填志愿的时候,丁一选择了临床医学,希望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并最终被广东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录取。在学医的过程中,丁一了解到,很多癌症患者像其高中女同学一样,因为化疗或手术的需要,会掉光头发或者剃掉头发,他们需要假发。于是他做了个决定:留起长发。他希望能够将头发捐给有需要的人,让他们减少痛苦。这个决定换来了许多诧异的眼光,但丁一还是默默坚持了下来。据了解,丁一的长发将被加工制成假发,送给因接受化疗而失去头发的癌症小朋友。
这个故事在短短一天内就达到了600多万的阅读量,网友们纷纷回复“好感动,泪目了”“好善良”。也有网友说:“很感动!我们就是一个肿瘤患儿家庭,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不要歧视这群‘小光头’。我家是个小姑娘,8次化疗,15次放疗,长达一年多都是小光头,每次不管去到哪,都有小孩子叫她‘光头强’,这对孩子的打击很大。希望每一份善良都被珍视,也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关注儿童肿瘤。”更令人感动的是,丁一的善举,更引来不少网友效仿的意愿:“我也可以捐发,怎么捐?”这便是善念在传递的生动例证。
“男大学生留长发”这件好人好事,传递出一股共情的力量。所谓“共情能力”,是指自己的言行能够比较准确地体察到他人内心世界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些词语,比如“感同身受”“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将心比心”等,实际上指的就是人们的共情能力。湛江之所以让人感到“温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座城市有着“特别能共情”的特质。比如2020年10月下旬,不少司机、旅客因天气原因滞留徐闻港,当地志愿者送去3000份热乎乎的早餐。寒风中,一口热乎早餐,让司机、旅客点赞:“这不是一份简单的早餐,而是一份心意,更是港口的温度。”这就是共情的力量。
向好人学习、弘扬好人精神,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培养这种共情的能力,进一步营造“特别能共情”的社会氛围。而“共情”的基础,是“共鸣”。尤其是从“好人精神”等主旋律内容的大众化表达与创新来看,充分运用新媒体来激活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向善向上的积极力量,很是重要。就如这个“男大学生留长发”的好人故事,为什么这么能打动人?正是因为运用了人们喜欢的方式、听得懂的话语来传播主旋律、正能量,在尊重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讲好了让大家有“共鸣”能“共情”的好人故事。“特别能共情”的社会氛围就是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的。
关键词:
责任编辑:Rex_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