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乡沃土。塑造乡村文化之美,唤醒和激活乡村的自然资源,给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才能使乡村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近日,记者专程采访了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荣誉称号的徐茂能,畅谈文化和旅游赋能于乡村振兴的奥秘。
徐茂能在赤坎老街调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生都不悔做墨客”
徐茂能出生于麻章太平镇仙村,对乡村怀着深厚之感情。至今,他阔别故乡已有38年之久。每年他都回老家一趟,家乡一草一木,都可作为他的笔端之物。观老家之古迹,看田畴之绿野,听山林之鸟音,赏年例之民俗。这一切都是他要走访乡村寻找文化的心路。
他的乡村文旅之路,始于2003年,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下乡,收集现有的村牌坊、乡村文化楼、祠庙对联。取到素材之后,诚心请教老前辈许宏湘(已故)。在他的督导下,有时间允许,每天早茶宴上,他约许宏湘老师交流古典文学,研究对联诗词,以诗联会友。从中他学会了撰联写诗。
2013年,徐茂能在老家——太平镇仙村,带着湛江新闻媒体记者前往采访采风,在仙村发现1929年的一幅毛笔字的“白布文”(祭文)。它见证了广州湾历史,是研究广州湾文化的一份珍贵的实物史料。从此以后,他就对乡村文化颇感爱好与兴趣,真正踏上了研究乡村文化的道路,增强了自己对乡村文化的向往和学习研究的自信心。通过在乡镇政府部门工作的同学带路访古,他在湛江日报、湛江晚报发表刊登太平古迹、太平疍家文化的文章。就是这样执着乡镇文化考察和写生,从老家仙村到本土太平镇域,他奔走于雷州半岛乡镇村落,不知不觉成为一名“乡村文化学者”。
乡村文化的爱好,让他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文友。2018年,徐茂能前往通明渔港考察渔村和调研白鸽寨水师文旅,又到雷州市档案馆,查阅有关白鸽寨宣封庙的史料。2019年,他的墨友情缘交了一位良师益友郑昭濂,在他的指导下,徐茂能的乡村学识、学问、学术逐步得到认识和提高。
2020年,他携手团队连续三次考察雷州湾的通明海。这样的行程,都是沿水道乘船观看的。是年,对通明海的红树林及其养蚝水域进行了视察,并且登上蚝排,直观吊蚝设施的浮标和竹排,咨询养蚝区域水的咸度。通过身临其境,真正感觉到“农村是文化广阔天地”。从此,他的文旅之路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远,越来越自信。
他说:“尽管欲倾墨海写春秋,一生都不悔做墨客”。
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徐茂能不但参加乡村文化调研,而且参与乡文化活动。从中他又可以获悉到乡村个性文化和特色文化。
在考察调研乡村之后,他化作乡村一滴墨,文成章就笔方休。2021年4月参加了“魅力麻章·蚝美岭头”的现场文化活动。于2022年“九九重阳节”的那一天,受遂溪县河头镇双村东坡诗社的邀请,他撰写《赞东坡诗社》律诗一首。从2018年至2022年,他和文友多次到徐闻县前山镇三石梁宅村,并为该村修改“功臣一号”船的实物展示和“海练基地”的序言各一份。在此乡村文旅之路上,他悟道到“识斯文者重斯文”的事理。于2020年,受到麻章区湖光镇外坡村的委托,他亲自执笔,为该村撰写上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的书面材料,次年,该村被授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的牌匾。
他的乡村文旅是指通过访村游乡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乡村文化具体内容的行为过程。乡村文化因村而异,因地而殊,选择最好的乡村文化来宣传推广,一要经过考察,二要经过查阅史料,三要经过采访问津,四要经过交换意见,五要经过思考提出建议,六要经过写作,七要经过主流媒体选用刊登。他在“七要”下功夫,真正了解乡村文化发展的深度广度。
乡村文化的研究,从故地老家到他村异乡,从太平、湖光两镇到前山、锦和两镇,从麻章区到徐闻县,从遂溪县到雷州市,从通明湾到北部湾,从雷州半岛东海岸到西海岸,从乡村文化到产业文化,所走过的路子,一步一个脚印。从2003年至今经历了20年之久,他对乡村文化始终如一地研习,奔走于雷州半岛乡镇村落,致力于乡村旅游文化的挖掘,给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
关键词: 精神支柱
责任编辑:Rex_24